产品展示

首页 > 产品展示
100吨大米生产线

上海首批收录的6处工业遗产有何特别之处

来源:产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4-04-19 23:56:35
  • 上海作为近代工业的中心,其工业遗产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类型的多样性上,都有独特的优势。 ...
  • 产品详情

  上海作为近代工业的中心,其工业遗产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类型的多样性上,都有独特的优势。

  那么此次上海总共被收录的6处工业遗产,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是如何从众多工业遗产之中突围而出的?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就是在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革新中,走上历史舞台的,也是整个晚清时期先后兴办的40多个兵工厂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它的建立,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完全采用机器生产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第一厂”、“民族工业的发祥地”。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作为近代中国创办顶级规模的新式军事企业,又称“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机器局”等,缘起于1865年,两江总督李鸿章上书慈禧太后和同治帝,请求置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并最终被批准。

  同年,时任两江总督李鸿章以四万两银子购入上海租界内美国公司旗记铁厂购买机械厂房和船坞开始起家,并于1967年夏迁至上海城南黄浦江边的高昌庙镇。

  自1905年开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分为机器制造局和江南船坞两个独立企业。

  江南制造局下属机构包括:机器厂、铸铜厂、铸铁厂、炼钢厂、轮船厂、枪炮厂、火药厂、汽炉厂、公务厅、工程处、炮队营、广方会馆等等。职工人数3000余人,房屋2000余间。

  其产品主要有枪炮、水雷、弹药、机器等,并能修造轮船,中国第一台明轮蒸汽军舰“恬吉号”即由江南制造局于同治七年制造。

  除了单纯的制造外,为培养技术力量和传播科技知识,江南制造局附设有广方言馆、翻译馆、工艺学堂,这些译书对帮助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江南制造总局还在1868年生产了中国第一艘自造汽船“惠吉号”,1891年中国第一次炼钢铁成功,这些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业成果。

  如今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业遗存包括翻译馆、2号船坞、飞机库、江南总办公厅、海军司令部、红楼、黄楼等9处旧建筑,船体联合车间、东区装焊工厂等新建筑以及大量技术档案。

  总而言之,作为中国第一个大型近代企业,江南制造总局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造船工业的发展历史,产生了中国第一批正规产业工人,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上海开埠之前,苏州河上有一座建于明朝年间后又重建于清康熙的三洞石闸,闸上设有浮桥,供人通行。然而乾隆年间老闸被废弃后,两岸交通只能以渡船为主。

  随着英美租界的不断扩长,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原先的轮渡早已满足不了客流高分的需求。而后在怡和洋行工作的英国威尔斯看准契机,集资1.2万元,组建“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并向工部局申请在苏州河第一个渡口附近建造桥梁,并获批准。

  1856年,苏州河上第一座120.17米、宽4.88米的木桥建成,被称作“威尔斯桥”,其位置介于今外白渡桥和乍浦路桥之间。

  由于当时的建造技术原因,威尔斯桥造得十分低矮, 惟利是图的威尔斯在建造木桥时偷工减料, 大桥建成后也只顾从中榨取油水, 从不来维护。不到6年光景,威尔斯桥的桥基就慢慢的开始腐烂。1871年,该公司企图在威尔斯桥旁新建一座钢结构的新桥,但是由于技术原因,未能成功。

  最终,上海工部局以四万两的价格收购了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的一切财产和权益,并在威尔斯桥西侧修建了一座长约117米、宽约12米,两边还辟有2 米多宽人行道的木桥。

  这座木桥采用新加坡产马拉伐硬木为原材料,造价达 1.25万两, 桥身已提高到足以通过任何内河航船的高度, 所以不用仿照威尔斯桥再设吊桥装置。

  因为大桥毗邻当时刚刚开放不久的公家花园( 今黄浦公园) , 所以桥的名字就叫作“花园桥”( Garden Bridge) ,但上海人则喜欢叫它“外白渡桥”。

  然而, 木质的花园桥远远不能够满足通过电车的荷载要求。于是, 工部局决定拆除花园木桥, 新建一座铁桥取而代之,并最终敲定采用两跨钢桁架桥方案。

  新加坡霍华思·厄斯金公司( Howarth Erskine Ltd. Co)以1.7万英镑承揽桥梁钢结构工程, 钢结构件由英国达林顿市克利夫兰桥梁公司制造, 威斯敏斯特市的帕利和比德公司代表工部局在英国督造。

  外白渡桥是我国第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 下部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支撑着上部下承式筒支铆接钢桁架, 整桥长104.24米, 桥面宽18.4米, 车行道宽 11.2 米, 两侧人行道各宽3.6米,荷载等级20吨。

  建国以后, 外白渡桥先后经历了大小十余次修护加固和检测。其中在1964年那次大修中, 拆除了原先有轨电车路轨, 重新铺设了钢筋混凝土桥面。

  当初设计常规使用的寿命仅为50年的外白渡桥,已成为当今中国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型,它不仅是上海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

  民以食为天,面粉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经典“符号”。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战争后,洋粉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并先后在上海办厂。

  安徽寿州孙多森、孙多鑫兄弟到上海了解当时的德商增裕面粉厂,深感利权外溢,决定在上海筹建阜丰面粉厂。

  1898年,孙多鑫、孙多森兄弟合资创办阜丰面粉厂,生产“车牌”面粉,这是民族资本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机制面粉厂,更被光绪年间誉为“远东第一”。

  当时阜丰面粉厂的投资为银30万两,折合银元为41.7万元,孙氏家族占有2/3。其余投资股东为孙氏亲友何芷舟(湖北汉黄德道台)、龚景张(翰林),还陆续吸收了颜仲山(颜惠庆的胞兄)、宋耀如(宋子文的父亲)等业外人员的一部分小股,但一切大权都在孙氏手中。

  1913年,荣宗敬、荣德生、王禹卿创办福新面粉厂,其后通过新办或并购其他面粉厂成立福新二至八厂,使用的“兵船”牌商标则首创我国商标史之注册记录。

  解放前,阜丰与福新并称上海面粉厂两大巨头,解放后,于1956年公私合营,定名为公私合营阜丰福新面粉厂,是当时上海惟一的机制面粉厂。

  1966年更名为上海面粉厂,1984年12月,组建上海面粉公司。多年来,公司产品连续获得“上海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放心粮油产品”、“上海名优产品”等称号。

  现存阜丰与福新二、四、八厂旧址位于莫干山路120号。福新一厂旧址位于长安路101号,福新三厂旧址位于光复西路145号。

  虽然现在上海灯火璀璨的大都市里,阜丰、福新面粉厂已经离人们远去,但矗立于苏州河岸的厂房旧址仍默默倾诉着上海面粉业逆境求生、实业兴邦的发展历程。

  这些工业遗产,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民族工业的坚持。如今,阜丰机器面粉厂旧址已列为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

  2014年3月26日,上海邮政特在上海曹杨新村、普陀、沪太三邮政支局启用 “民族工业之光——上海老工业寻迹面粉厂”邮资机戳一枚。如今,阜丰面粉厂的工业地段,慢慢的变成了上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20年代初,“三新财团”是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词汇。“三新”是荣氏兄弟数十年打造的茂新、福新、申新的统称,“三新财团”雄踞面粉、棉纱两界,其中面粉占据全国面粉1/4。

  福新面粉三厂位于苏州河北岸光复西路145号,该厂由荣氏家族开建于1916年,现在主要的遗存就是办公楼,后经过保护改造设计。

  办公楼为欧洲古典建筑样式,迄今约有90多年历史,曾被建筑专家称为“上海民族工业起源和发展的标本”。

  解放后曾作为上粮一站的仓库,现仅存临河主体建筑的主体部分,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内部结构改变较为严重,除二层至三层木质楼梯尚存、平顶走马线基本完整之外,其余均遭破坏。

  后因光复西路道路拓宽之需,按规划该建筑需往西北方向平移55米,施工规模仅次于当年的上海音乐厅平移,平移后将在恢复外观原貌的基础上,改变原有功能进行商业运作。而且平移之后,保护设计将原来的建筑室内地坪太高,还将建筑顺时针旋转16度,以获得更好的观赏视角。

  福新面粉公司的诞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抵抗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做出了一定贡献,在支援抗战方面也起过一定作用。

  上海开埠后,1843年,英国领事与上海道台签订了土地章程,将北至李家庄(今北京东路滩),南至洋泾滨(今延安东路),东至黄浦江,西至界路(今河南中路)830亩面积土地作为英国人的居留地,此为上海租界的开端。

  此后随着外国银行、洋行、企业纷纷进入上海,人口增加,生活用水发生困难,原来的靠挑水夫去购买江河水的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1880年,上海英商在英国成立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并于次年在黄浦江边建造了自来水厂。水厂设址于上海市区东部,杨树浦路830号,由英国工程师哈特设计,上海耶松船厂承包施工,主要设备及管道材料由英国制造,然后运抵上海安装调试。

  1883年8 月,时任清政府北洋通商太臣的李鸿章抵沪参观杨树浦水厂,并亲自开启引水闸门,杨树浦水厂真正开始向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供水。

  20世纪30年代,由于供水需求逐步扩大,该水厂不断扩建,占地面积增加3倍,成为远东第一大水厂。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公共租界,英国人被关进了集中营,杨树浦水厂由日伪华中水电股份公司军管。

  1952年,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被上海人民政府征用,更名为上海市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为其下属水厂。

  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上海杨树浦水厂光荣上榜。

  如今这座具有欧洲代表性建筑风格的水厂内,已设有上海自来水博物馆,陈列并记录上海供水行业的发展历史。

  目前主要的遗存包括警卫室,大门,大礼堂,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车间,办公楼等,这些英国古典城堡式建筑群是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文物,尤其是那些装饰性元素,使这些建筑成为沪上工业生产厂房中的异数,其历史背景之深厚,文化渊源之丰富,使得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浦江两岸综合开发重点保护、保留单位。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座近代化水厂,20世纪30年代远东最大水厂,远东地区历史最长、供水量最大、设备最为先进的大型水厂,中国第一家采用地表水源的自来水厂,它的存在,是对于整个上海乃至全中国的工业记忆的延续,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

  上海东区污水处理厂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河间路1283号,该厂始建于1923年,是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甚至是远东地区最早的同类市政建设基础设施。

  污水厂里最主要的泵房以及曝气池、沉淀池等构筑物,都是从建厂时沿用至今的“活古董”。这些都是具有极高历史保护价值的工业遗存。

  东区污水处理厂现名为上海市东区水质净化厂,最初由英国人投资、设计和建造,污水处理过程采用了当时国际上刚发明的活性污泥法的二级生化处理工艺,这种前卫的设计使得该厂到今天仍然能发挥它的功能。

  从最初建成到历次扩建的各种建筑、构筑物以及工厂格局完整保存,它是当代上海乃至亚洲地区极为珍贵的工业遗产。

  目前,东区污水处理厂中有两处建筑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污水厂的办公楼和泵房均为装饰艺术派风格。

  现在厂区主要遗存包括办公楼、泵房,部分建厂时的设备、设施,完整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等。

  作为中国第一座污水处理厂,亚洲最早的二级污水处理厂,至今仍在运行;采用了当时国际上刚刚发明的活性污泥法的二级生化处理工艺,至今仍完全采用该工艺,被称为“活的污水处理博物馆”。

  作为近代工业的中心,上海的工业遗存数目众多,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及其空间特色亦具有非常明显地多样性,这些工业遗存都具有极大的遗产价值和文化价值。

  目前国家工业遗产名录在上海域内选出的六个工业名录都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历史性以及无法替代性。

  剩下的众多工业遗产,可以以此为标准,做好下一轮的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的申报准备,这将有利于未来上海工业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与发展再利用。

  据乐游上海,近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公布啦,此次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共包含工业遗产100个,其中上海入选的有六个,它们有的因为历史悠远长久早就成为游客打卡地标,有的悄然变身新风景,你都去过吗?

  1月27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重庆钢厂和816工程等3处工业遗址入选全国首批100个保护项目。

  昨天下午,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发布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记者发现,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共包含工业遗产100个,其中上海入选的有:

  新闻热线:法务部邮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情况反映热线:

  近日新鲜出炉的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着实又让文物界沸腾了一把。剩下的众多工业遗产,可以以此为标准,做好下一轮的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的申报准备,这将有利于未来上海工业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与发展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