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吨大米生产线

【乡村振兴全方面推进行动进行时·天津新农经济巡礼】稻香满绿屏——安平顺达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助力大美津南

来源:石磨面粉机    发布时间:2024-02-15 07:29:06
  • 时钟拨回到2021年的夏天,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镇的居民忽的发现,自己生活的地方,变成了一幅诗意画...
  • 产品详情

  时钟拨回到2021年的夏天,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镇的居民忽的发现,自己生活的地方,变成了一幅诗意画卷。白万公路两旁,绿草如茵,鲜花争妍,一碧万顷的稻田泛起“千重浪”,河湖廊台,交相掩映。这里就是天津绿色生态屏障的力作之一“绿屏八里湾”。“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宜果则果”,大绿成就大美,在绿屏建设中,有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农田景观。津南区是小站稻的故乡,绿色生态屏障里,有这样一批种稻人,他们悉心耕作每一个春华秋实。在粮食生产者之外,他们还有一重身份绿屏建设者。

  见面时,今年61岁的李树增正忙得满头汗。“前两天有点小感冒,闺女让我吃药,我说不用,一干活出身汗就好了。您多等我会儿啊!”老李歉意一笑,转头就帮着铲车装货去了。在安平顺达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里,他就像一个开足了马达的机器人,一会开着皮卡送工人去晒场干活,一会接电话和粮食收购商谈业务,一会儿又指点农户技术问题。

  “爱地如命”,是别人对李树增的评价,也是他对自己的定位。“17岁到现在,就没离开过农活儿。”李树增说,后来由于土地质量的下降和农业用水的缺乏,他最钟爱的水稻没法种了,改种了棉花。再后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他告别了种地,专事农机服务。他和农机手的足迹,遍布天津南部区域。“但我还是喜欢种地,种水稻。”老李回忆起那些不种地的日子,虽然赚钱也不少,但是心里不踏实。

  提到种水稻,李树增的脸上总是挂着笑,他常说,手里有粮,心中不慌。随着天津市对于土地环保的整治,津南区的土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老李的心思又活络起来。经过考察水网情况,他认为可行,于是果断开工,自己修渠、建泵站付出了大量艰辛,种植的200亩小站稻品种获得丰收。小站稻重现家乡,他实现了多年的夙愿!随后,种植规模逐步扩大,600亩,1000亩,到现在成了种植万亩粮田的种植大户。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承包和托管种植土地1.2万多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高梁和小麦,小站稻种植培养面积将近8000亩。全机械化种植和生产,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社员收入比入社前年增加35%。

  李树增一直有个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发挥土地价值,让更多的人吃上安全、好吃的稻米。但是津南绿屏建设,给李树增出了个“难题”。当时,绿屏八里湾项目正着手规划设计,片区里2000多亩的撂荒地,经规划论证,比较适宜开发为稻田,和周边的河湖林草相互搭配,共同构成生态景观的主体。“老李,这块地你种上吧!”有关部门一位领导这样给李树增做工作。务农40年的李树增犯了难,“那2000多亩地,地势低洼,盐碱大,前几年种过旱田,收成不好,后来一直撂荒着。”但是,李树增也明白,从生态屏障建设的大局来看,不好种也得种。没含糊,一开春他就带着工人们忙碌起来。期间面对的困难和工人们的质疑,用老李的话说,“一言难尽!”“难干也得干,小站稻要振兴,绿屏要建设,还必须得干好了!”李树增就是这种坚毅的性格。

  就这样,2000多亩撂荒地,在李树增和工人们的手中旧貌焕新颜,半年之后,在航拍画面里,呈现出“稻浪千重”的美景,李树增也带出了不少小站稻种植能手。

  一块军功章,夫妻各一半。李树增对种粮的坚守,离不开爱人武问萍的支持和帮助。2005年,因为不再种地,武问萍和李树增商量,借钱买了一台小型拖拉机、一台配套机具,开始了农机作业之路。干起来之后,她有了新的想法,一家干势单力薄,不如联合几家形成规模一起干。“想做成产业,就得劲儿往一处使,大家拧成一股绳就能办大事。”2008年3月,她联合其他四户农机户,注册成立了天津市津南区第一家从事全程机械化种植和服务的专业合作社。随着种植业成本的提升,农机服务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武问萍一方面扩大作业规模,引导社员以股份制为纽带,把分散的农机户有效地组织起来,紧紧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机械化服务,打造农机服务品牌,形成了集农业收获、耕整到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一条龙作业产品,凸显出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效应。另一方面,涉足粮食生产领域,2013年,她又注册成立了安平顺达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

  现如今,安平顺达合作社已完成了从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的一站式经营。多年来,武问萍带领合作社更新装备、完善设施、托管服务,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走上农业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道路,帮助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她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经营能手和乡村致富带头人,乡亲们口中的“武大姐”。

  2017年,在武问萍的带领下,合作社又建造了1000多平方米的粮食加工厂。“我们的面粉、玉米面、各种杂粮面都是石磨磨出来的,低速研磨,低温加工,不会破坏粮食中的营养的东西,古法石磨加工粮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粮食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并且保持住了粮食本身的清香。”武问萍说。同时,她还为自己的农产品申请了“和跃升”商标品牌。

  学习创新一直是武问萍所追求的,她两次参加了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学习,同时在合作社也专门设立了科普活动专项基金,每年出资组织社员参加科技周、科普日活动,还制作科普宣传栏,购买大量科技书籍和科普读物向农民群众发放。农闲时,合作社邀请农业、农机科学技术人员为社员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养和训练和科普讲座,培训当地及周边农民300多人次。

  武问萍为人豪爽,还热心公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她向天津援驰武汉的医务人员捐献了两吨大米和两吨面粉,带领家人蒸制了4000个大白馒头捐赠给本地防疫人员。2022年1月份津南区发现”奥密克戎“,武问萍再次捐赠了8吨大米,蒸制了7000个馒头捐赠给一线防疫人员。“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我是种粮食的,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武问萍说得朴实。

  做绿色有机农业,一直是武问萍的梦想。如今,像她一样有梦的人还有很多,武问萍的女儿就是这里面一员。2019年,女儿李晶弃医从农,带着爱人回到合作社,成为新农人,参与经营合作社,给这里带来更多活力。“年轻人的绿色农业会做得更好!”武问萍很欣慰。

  受父母热爱土地的影响,原本是药剂师的李晶在而立之年毅然辞职,接过了父母的接力棒。如今,种植合作社的规模慢慢的变大,加工和销售领域也慢慢变得专业化,为提升小站稻的品质和名气,她带领自己的团队始终走在探索的路上。

  接手合作社后,李晶特别注重员工的学习和培养,她特意扩大了员工的规模,让一些年轻人加入进来,并且带领年龄小的员工一起学习新技术。李晶在学习中总比别人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会立即实施,把新技术立即转化到产品中。

  “当时我在自己住的小区门口开了一家直营店,把自家小站稻米放在里面售卖,那时没经验,稻米也不抛光,外观上无另外的稻米好,很多顾客也不认可。为了让顾客认可,我就跟员工们一起,给大家普及稻米加工的知识,甚至给大家免费试吃。慢慢地,靠品质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李晶说他们先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打开市场的大门。

  这几年,为了让更多的人吃到正宗小站稻,李晶还把产品推广到线上线下的所有的领域和平台,目前已成功建立了多个经销商和常年供货的客户网,同时成功接洽了人人乐超市、华润万家超市和供销万家等线下平台做零售;另外还在各大线上平台做宣传和零售。李晶在销售粮食的同时,还开发了新思路,针对顾客不会做饭的特点,李晶带领团队开始研究熟食,为顾客代加工手工馒头、各种杂粮窝头、发糕等。她的这种坚持得到了慢慢的变多顾客的认可,这几年每到年底,都会接到不少顾客的代加工订单。

  “过去一段时间,种地的都是上岁数的人,像我这样的农二代大多不去种地了,但是我觉得要想把地种好,还得靠年轻人。”李晶说,“当年父亲说,我的工作是治病救人,而他的工作是防病救人,所以,我决定回来帮他。”李晶的经历已经吸引了不少农二代重新再回到了土地上,她的团队中年轻人也慢慢变得多,合作社的大量用工也带动了津南及周边地区就业。她表示,从2021年起,父亲在种地的同时,还多了一同营造绿屏景观、保护生态的任务。对此,能参与天津的生态建设和保护,为城市“绿肺”贡献一份力量,他们很自豪。

  中国小康网:现在有了合作社这种经济形式,与以前个人承包种水稻时有什么不同?

  武问萍:以前都是个人承包,自给自足,现在通过合作社这种新农村经济形式,吸引了更多的农户进来,也带动了大家共同致富,也带动了周边的就业。

  武问萍:绿屏理念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好处,水土质量慢慢的变好,生态环境也慢慢变得好,在绿屏区域内发展传统水稻种植,既发展了传统产业,又美化了环境,而且当初市、区、镇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扶持。

  中国小康网:李树增四十多年的务农生涯,可谓经验比较丰富,在传帮带方面是如何做的?

  武问萍: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也离不开传承,我们一方面通过不断的学习、举办各种线上线下的培训班,提高农户的生产技术和水平,一方面也通过李树增这样的“老农人”通过师带徒的形式把多年来的经验传承下去。

  武问萍:小站稻现在已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品牌价值,是天津的代表之一,有它的历史故事,也有它的文化价值。让小站稻走向全国一直是我们的梦想,现在小站稻的知名度慢慢的升高,我们都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