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经纬七十载兴隆续华章

所属分类:【面粉机动态】发布时间:2023-11-27 02:09:26作者:新闻资讯浏览量:13 次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省院”)创建于1953年,是山东省成立最早的勘察设计企业之一。70年来,几代人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初心如磐接续奋斗,用一张张蓝图、一个个工程书写着种种奇迹,竖起座座丰碑,用平凡坚守、勇攀高峰的情怀和精神,谱写了一曲发展壮大的华彩乐章。

  1953年,在济南市经三小纬二路,翻开了山东省院历史的画卷。1954年,公司办公地点搬迁至经四小纬四路2号。70年来,山东省院风雨兼程,从一个只有几十人的设计室发展到超过1000人的设计院,从事业单位到自收自支再到转企改制为现代化公司,从立足本省到走向全国乃至走向全世界。2023年,山东省院迁入兴隆片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址,站在了崭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山东省院70年的光辉岁月。

  70年初心不改,薪火相传。从省属事业单位到原城乡建设部第一批企业化管理试点单位,再到转企改制为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70年来,山东省院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和成功转型,不能离开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更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也离不开一代代省院人的艰苦付出。改制不改初心,山东省院将继续创新前行,为国家提供高质量的工程设计服务,为社会打造慢慢的变多的精品工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山东省院人积极投入到建设热潮之中。莱芜钢铁厂、山东剧院、山东大学、齐鲁宾馆、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山东省体育中心等,众多设计成果成为当地地标性建筑。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市场经济的探索。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山东省院将医养建筑打造成为极具特色、享誉全国的设计品牌,完成了山东省立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深圳大学总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及妇女儿童医院等一大批代表工程,成为该院乃至我省建筑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典范。除此之外,山东省院在城市综合体、居住建筑、文化建筑、教育建筑的设计上也有着独到之处。

  改制以来,该院在巩固传统优势领域的同时,不断拓宽营业范围,新设立了规划、市政、人防、装饰等业务板块;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开展了全过程咨询、医疗装饰和净化等专项设计业务;加强新型产业研究,在结构技术、绿色节能技术、智能化设计、BIM 技术等方面成立了专门机构,使得山东省院的整体品牌效益更加凸显。

  70年科技兴业,矢志创新。建院以来,该院在设计方法、技术方法上不停地改进革新,引领行业潮流。上世纪80年代建成300个站点的局域网,率先甩掉图板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发明的“施工图平面表示法”被原国家科委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指南项目”,并在全国推广。

  进入新世纪,山东省院人积极践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多项绿色节能环保新技术与系统被成功应用到工程建设项目中。该院还在人文建筑、宜居城市、环境保护、历史传承等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并成功应用在工程设计实践中。

  70年精英汇聚,人才辈出。从建院之初的82位有志青年,到如今的1000余名各专业人才,70年来山东省院人才辈出。从留美归来的第一任总工程师伍子昂,到双获全国及省科学大会个人奖的李同伯,从发明平法的陈青来,到设计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的禇璞,从上世纪80年代就获得“山东省专业方面技术拔尖人才”称号的杜申,到“全国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裴智……这些在行业内响当当的人物彰显着山东省院的行业影响。

  该院历来重视人才工作,将人才发展上升到院级战略。拥有众多行业内大师、专家、学者或学术带头人,多人担任各类学术团体负责人,百余人担任外聘专家,为提升我省勘察设计行业技术水平、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作出了突出贡献。

  特别是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该院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先后派出多名同志奔赴灾区一线现场指导板房安装,组织全院职工捐款捐物,单位被授予省“抗震救灾工作先进集体二等功”,多名同志荣立个人二等功及三等功。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该院充分的利用医疗设计专业优势,为省外数十个地区的政府及医疗单位无偿提供了应急设计和咨询服务,并编制了多部导则和标准。由于在抗击疫情中作出突出贡献,该院被授予“全国住建系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该院还热心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得到各界高度评价。

  70年和谐共进,传承文明。建院至今,历届领导班子都保持了团结一心的优良传统,胸怀事业、团结共事、大局为重、奖罚分明,这是该院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多年的市场经营活动形成了一支有干劲、有闯劲、有能力、有魄力的优秀管理团队,他们为寻找市场、承揽项目、完成经营目标付出了众多艰辛和努力,这是该院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一个个重点难点工程建设项目打造出一支技术能力突出、善于团结协作的职工队伍,他们为优质高效完成每一项工程设计任务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这是该院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省院”)创建于1953年,是山东省成立最早的勘察设计企业之一。70年来,几代人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初心如磐接续奋斗,用一张张蓝图、一个个工程书写着种种奇迹,竖起座座丰碑,用平凡坚守、勇攀高峰的情怀和精神,谱写了一曲发展壮大的华彩乐章。

  1953年,在济南市经三小纬二路,翻开了山东省院历史的画卷。1954年,公司办公地点搬迁至经四小纬四路2号。70年来,山东省院风雨兼程,从一个只有几十人的设计室发展到超过1000人的设计院,从事业单位到自收自支再到转企改制为现代化公司,从立足本省到走向全国乃至走向全世界。2023年,山东省院迁入兴隆片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址,站在了崭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山东省院70年的光辉岁月。

  70年初心不改,薪火相传。从省属事业单位到原城乡建设部第一批企业化管理试点单位,再到转企改制为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70年来,山东省院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和成功转型,不能离开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更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也离不开一代代省院人的艰苦付出。改制不改初心,山东省院将继续创新前行,为国家提供高质量的工程设计服务,为社会打造慢慢的变多的精品工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山东省院人积极投入到建设热潮之中。莱芜钢铁厂、山东剧院、山东大学、齐鲁宾馆、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山东省体育中心等,众多设计成果成为当地地标性建筑。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市场经济的探索。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山东省院将医养建筑打造成为极具特色、享誉全国的设计品牌,完成了山东省立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深圳大学总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及妇女儿童医院等一大批代表工程,成为该院乃至我省建筑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典范。除此之外,山东省院在城市综合体、居住建筑、文化建筑、教育建筑的设计上也有着独到之处。

  改制以来,该院在巩固传统优势领域的同时,不断拓宽营业范围,新设立了规划、市政、人防、装饰等业务板块;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开展了全过程咨询、医疗装饰和净化等专项设计业务;加强新型产业研究,在结构技术、绿色节能技术、智能化设计、BIM 技术等方面成立了专门机构,使得山东省院的整体品牌效益更加凸显。

  70年科技兴业,矢志创新。建院以来,该院在设计方法、技术方法上不停地改进革新,引领行业潮流。上世纪80年代建成300个站点的局域网,率先甩掉图板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发明的“施工图平面表示法”被原国家科委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指南项目”,并在全国推广。

  进入新世纪,山东省院人积极践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多项绿色节能环保新技术与系统被成功应用到工程建设项目中。该院还在人文建筑、宜居城市、环境保护、历史传承等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并成功应用在工程设计实践中。

  70年精英汇聚,人才辈出。从建院之初的82位有志青年,到如今的1000余名各专业人才,70年来山东省院人才辈出。从留美归来的第一任总工程师伍子昂,到双获全国及省科学大会个人奖的李同伯,从发明平法的陈青来,到设计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的禇璞,从上世纪80年代就获得“山东省专业方面技术拔尖人才”称号的杜申,到“全国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裴智……这些在行业内响当当的人物彰显着山东省院的行业影响。

  该院历来重视人才工作,将人才发展上升到院级战略。拥有众多行业内大师、专家、学者或学术带头人,多人担任各类学术团体负责人,百余人担任外聘专家,为提升我省勘察设计行业技术水平、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作出了突出贡献。

  特别是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该院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先后派出多名同志奔赴灾区一线现场指导板房安装,组织全院职工捐款捐物,单位被授予省“抗震救灾工作先进集体二等功”,多名同志荣立个人二等功及三等功。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该院充分的利用医疗设计专业优势,为省外数十个地区的政府及医疗单位无偿提供了应急设计和咨询服务,并编制了多部导则和标准。由于在抗击疫情中作出突出贡献,该院被授予“全国住建系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该院还热心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得到各界高度评价。

  70年和谐共进,传承文明。建院至今,历届领导班子都保持了团结一心的优良传统,胸怀事业、团结共事、大局为重、奖罚分明,这是该院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多年的市场经营活动形成了一支有干劲、有闯劲、有能力、有魄力的优秀管理团队,他们为寻找市场、承揽项目、完成经营目标付出了众多艰辛和努力,这是该院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一个个重点难点工程建设项目打造出一支技术能力突出、善于团结协作的职工队伍,他们为优质高效完成每一项工程设计任务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这是该院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